"茶艺"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,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、接受,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程度的混乱,可谓众说纷坛,莫衷一是。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《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题目》,深认为是。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,并求正于泛博茶文化界人士。
一 "茶艺"一词溯源
中华茶艺古已有之,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。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,如唐代的陆羽《茶经》,宋代的蔡襄《茶录》、赵佶《大观茶论》,明代的朱权《茶谱》、张源《茶录》、许次纾《茶疏》等,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。古代虽无"茶艺"一词,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。
陆羽的忘年交、诗僧、茶人皎然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诗有:"一饮涤昏寐,情思开朗满天地;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;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。""孰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斯。"皎然"茶道",是"饮茶修道"与"饮茶之道"的同一,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,艺不离道,道不离艺,由艺进道。皎然的"茶道"兼有"饮茶之道"即"饮茶之艺"之意。
中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"饮茶"条载:"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,并煎茶炙茶之法。造茶具二十四事,以都统笼贮之。远近倾慕,好事者家藏一副。有常伯熊者,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。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""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"的"茶道",当属"饮茶之道",亦即"饮茶之艺"。陆羽《茶经》"四之器"、"五之煮"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,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具体的描述。陆羽是中国茶艺、茶道的奠基人,皎然、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。
五代宋初人陶谷《荈茗录》"乳妖"条记,"吴僧文了善烹茶。游荆南,高保勉白于季兴,延置紫云庵,日试其艺。保勉父子呼为汤神。"文了善烹茶,人称汤神,娴于注汤点茶,其"艺"当为"烹茶之艺"。其"天生盏"条又记:"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,茶匠通神之艺也。沙门福全生于金乡,长于茶海,能注汤幻茶,成一诗句。共点四瓯,并一句,泛乎汤表。"注汤幻茶成物象,成诗句,这种"通神之艺"当属"点茶之艺"。
北宋陈师道为陆羽《茶经》所作序说:"经曰:'茶之否臧,存之口诀。'则书之所载,粗也。夫茶之为艺下矣,其精微,书有不尽,况天下之理,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,其有得乎?……夫艺者,正人有之,德成而后及,所以同于民也;不务本而趋末,故业成而下也。""茶之否臧,存之口诀"原文是在《茶经》"三之造"章的末尾,则"茶之为艺"之"艺",应包括煎茶、制茶甚种茶之艺。陈师道还以为"茶之艺"乃下,为末,而德为本。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"不务本而趋末,故业成而下"的倾向,但也不否认"茶之为艺"的客观存在。
明代张源《茶录》"茶道"条记:"造时精,藏时燥,泡时洁,精、燥、洁,茶道尽矣。"张源的"茶道"义即"茶之艺",乃造茶、藏茶、泡茶之艺。
中国古代有"茶道"一词,并承认"茶之为艺"。其"茶道"、"茶之艺"有时仅指煎茶之艺、点茶之艺、泡茶之艺,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、种茶之艺。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"茶艺"概念,但从"茶道"、"茶之艺"到"茶艺"只有一步之遥。
二 众说纷纭的"茶艺"
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、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以为:"什么叫'茶艺'呢?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。""广义的茶艺是,研究茶叶的出产、制造、经营、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、原则,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知足的学问。""狭义的界说,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。""从这里,我们知道: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,凡是有关茶叶的产、制、销、用等一系列的过程,都是茶艺的范围。举凡:茶山之旅、参观制茶过程、熟悉茶叶、如何选购茶叶、如何泡好一壶茶、茶与壶的关系、如何享用一杯茶、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、茶文化史、茶业经营、茶艺美学等,都是属于茶艺流动的范围。""所谓茶艺学,简朴的定义:就是研究茶的科学。""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。"[1]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,几乎成了茶文化、茶学的同义词。
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先生等亦以为:"茶艺,就是人类种茶、制茶、用茶的方法与程式。""跟着时代之迁移,茶艺'济用'宗旨不断强化,其内涵也以'茶'为中央,向外延展而成'茶艺文化'系列:(一)茶诗,茶词,茶曲,茶赋,茶铭,茶联;(二)茶小说,茶散文,茶随笔;(三)茶字画,茶道具,茶雕塑,茶包装,茶广告;(四)茶乐,茶歌,茶舞;(五)茶音像,茶文化网络;(六)茶戏剧,茶影视;(七)茶食,茶座;(八)茶馆与茶馆学;(九)茶艺演示。茶艺演示包括种茶演示、制茶演示、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。"[2]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,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。
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以为:"茶艺与茶道精神,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。我们这里所说的'艺',是指制茶、烹茶、品茶等艺茶之术;"[3]陕西作家丁文先生则说:"茶艺指制茶、烹茶、饮茶的技术,技术达到出神入化便成一门艺术。"[4]福建的林治先生亦说:"'茶艺'是有形的,……包括了种茶、制茶、泡茶、敬茶、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流动中的技巧和技艺。"[5]王玲、丁文、林治三位关于茶艺的观点基本一致,泛指种茶、制茶、烹茶、品茶的技艺。
台湾的茶艺蔡荣章先生以为:"'茶艺'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。"[6]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以为:"所谓茶艺,是指备器、选水、取火、侯汤、习茶的一套技艺。"[7]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央主任陈文华先生则以为:"依我之见,所谓广义茶艺中'研究茶叶出产、制造、经营'等方面,早已形成相称成熟的'茶叶科学'和'茶叶商业学'等学科,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,远非'茶艺'一词所能概括,也无须用'茶艺'一词去涵盖,正如日本的'茶道'一词并不涵盖种茶、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。因此茶艺应该就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而言。"[8]蔡荣章、陈文华、丁以寿均主张从狭义上来理解茶艺,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的范围里。
北京大学的滕军女士在为范增平先生所著《中华茶艺学》"序言一"中说:"关于茶艺的界定,一直是个大挫折,一种意见以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,另一种意见则以为应包括从采茶、制茶、泡茶、赏具乃茶诗、茶画等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流动。到底是狭义一些好呢?仍是广义一些好呢?若选前者,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,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硕;然而,假如从后者,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糊口的范畴,艺术性不高,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。"滕军女士好像对广义、狭义的理解均不满足,但茶艺该如何界定,滕军女士没有下结论,而是将挫折留下。
三 中华茶艺概念
"茶艺"一词由台湾茶人发明,"1977年,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兴趣者,倡议弘扬茶文化,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,有人提出'茶道'这个词;但是,有人提出'茶道'固然建立于中国,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,假如现在援用'茶道'恐怕引起误会,认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;另一个顾虑,是怕'茶道'这个名词过于严厉,中国人对于'道'字是特别敬重的,感觉高高在上的,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轻易。于是提出'茶艺'这个词,经由一番讨论,大家同意才定案。'茶艺'就这么产生了。"[9]台湾茶人当初提出"茶艺"是作为"茶道"的同义词、代名词。
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,广义的理解缘于将"茶艺"理解为"茶之艺",古代如陈师道、张源,当代如范增平、王玲、丁文、陈香白、林治等持广义的理解,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、制造、品饮之艺,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,甚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;狭义的理解缘于将"茶艺"理解为"饮茶之艺",古代如皎然、封演、陶谷,当代如蔡荣章、陈文华、丁以寿等持狭义的理解,将茶艺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预备--备器、择水、取火、侯汤、习茶的范围内。
对于"茶艺"为何要取狭义的理解,笔者赞同陈文华先生的意见,"应该让茶艺的内涵明确起来,不再和茶道、制茶、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。它不必去承担'茶道'的哲学重负,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中,去负担种茶、制茶和售茶的重任,而是用心一意地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。"事实上,中国的茶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处于世界地位,全国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,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学位,形成了茶树栽培学、茶树育种学、茶树生态学、制茶学、茶叶生物化学、茶叶商品学、茶叶市场学、茶叶商业学、茶叶经营治理学、茶叶审评与检修、茶药学、茶业历史等比较成熟、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。上述各茶学分支学科,有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概念,横跨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,远非"茶艺"所能涵盖。笔者以为,茶艺以及茶道、茶文化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,开拓新领域,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、交叉,更不必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。
茶艺即饮茶艺术,是艺术性的饮茶,是饮茶糊口艺术化。中国事茶艺的起源地,目前世界上很多、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。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,主要包括备器、择水、取火、候汤、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、仪容仪态、奉茶礼仪、品饮情趣等。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、澳、台地区,已经远播海外,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,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,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;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,还可以有日本茶艺、韩国茶艺、英国茶艺等,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。
明代张源《茶录》云:"茶兹于水,水籍乎器,汤成于火。"茶、水、器、火是构成茶艺的四项基本要素,假如加上茶艺的主体--人和茶艺流动的场所--境,则构成茶艺的六要素。茶艺是人在的环境前提下所进行的习茶--选茶、备器、择水、取火、烹治、品饮艺术流动。
茶艺之艺是指艺术,它具有的程式和技艺,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。茶艺是人文的,茶叶审评是科学的;茶艺是艺术,茶叶审评是技术;艺术是主观的、生动的,技术却是客观的、刻板的。在茶艺中,所用茶为成品干茶,因而种茶、采茶、制茶不在茶艺之中。
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,它与文学、绘画、书法、音乐、陶艺、瓷艺、服装、插花、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,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。
四 茶艺与茶文化、茶道、茶俗
(一)茶艺与茶文化
"文化"的定义莫衷一是,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既有广义的理解,也有狭义的理解。与茶艺一样,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,以为茶文化是茶事流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。不仅如斯,笔者还主张,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门,它与茶科技、茶经贸鼎足而三,共同构成茶学。茶学横跨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,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门。在茶文化中,饮茶文化是主体,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。茶艺不管是内涵仍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。
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穷扩大,以致于等同茶文化,并进入到茶科技、茶经贸领域的理解,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,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。
(二)茶艺与茶道
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"茶道"的定义也不同一,笔者以为,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,包含茶艺、礼法、环境、修行四大要素。[11]茶艺是茶道的基础,是茶道的必要前提,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。茶道以茶艺为载体,依存于茶艺。茶艺重点在"艺",重在习茶艺术,以获得审美享受;茶道的重点在"道",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、参悟大道。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,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。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,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。
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,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。笔者反对将茶艺、茶道视为"一体两面"的观点。蔡荣章先生在《现代茶思惟集》中说:"我以为'茶道'、'茶艺'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,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。但可以由于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:如要夸大有形的动作部门,则使用'茶艺',夸大茶引发的思惟与美感境界,则使用'茶道'"。[12]王玲女士亦说:"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。我们这里所说的'艺',是指制茶、烹茶、品茶等艺茶之术;我们这里所说的'道',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。有道而无艺,那是浮泛的理论;有艺而无道,艺则无精、无神。""茶艺,有名,有形,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;茶道,就是精神、道理、规律、本源与本质,它常常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。茶艺与茶道结合,艺中有道,道中有艺,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同一的结果。"[13]蔡荣章、王玲都认为茶艺、茶道的外延一致,两着相互依存。然而茶艺、茶道的内涵、外延均不相同,应严格区别二者,不要使之混同。
(三)茶艺与茶俗
所谓茶俗,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,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、待客用茶风俗、饮茶习俗等,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。
中国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饮茶历史悠久,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硕多彩的饮茶习俗。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,统一民族却因栖身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。如四川的"盖碗茶",江西修水的"菊花茶"、婺源的"农家茶",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"薰豆茶",云南白族的"三道茶"、拉祜族的"烤茶"等。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,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
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,追求品饮情趣。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,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、物质需要。有些茶俗经由加工提炼可认为茶艺,但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、地方文化的一种。固然也可以表演,但不能算是茶艺。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,精,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上一篇:茶与儒、佛、道三教的渊源 下一篇:闲谈紫砂壶的造型
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40cc编号:34544原矿降坡泥
立刻购买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70cc编号:34543本山绿泥
立刻购买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80cc编号:34539原矿紫泥
点此咨询媒体宣传部:media@51pot.com 商务拓展部:business@51pot.com 投诉建议部: complaint@51pot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-1 美壶热线:134725763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