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道--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糊口礼节,也被以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,它通过沏茶、赏茶、饮茶,增进情谊,美心修德、学习礼法,是很益的一种和美典礼。茶道早发源于中国。中国人少在唐或唐以前,就在世界上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,唐朝《封氏闻见记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”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早记载。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,皆以茶为饮,清心养神。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,宾主在以茶代酒、文明高雅的社交流动中,品茗赏景,各抒胸襟。唐吕温在《三月三茶宴序》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,作了生动的描绘。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、礼仪、操纵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,有了一些商定俗称的规矩和典礼,茶宴已有宫庭茶宴、寺院茶宴、文人茶宴之分。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称深刻的熟悉,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兴趣者,他以为茶的芳香品味,能使人闲和宁静、趣味无限:“若茶之为物,擅瓯闽之清秀,钟山川之灵禀,祛襟涤滞,致清导和,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。中澹闲洁,韵高致静......”
南宋绍熙二年(公元1191年)日本僧人荣西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,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。在南宋末期(公元1259年)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,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,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,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早传播者。日本《类聚名物考》对此有明确记载:“茶道之起,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。”日本《本朝高僧传》也有:“南浦昭明由宋归国,把茶台子、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”的记述。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(公元1536~1598年,相称于我国明朝中后期)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,才高高举起了“茶道”这面旗帜,并总结出茶道四规: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,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华的影响而形成的,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。
茶道起源于中国。中国茶道兴于唐,盛于宋、明,衰于近代。宋代以后,中国茶道传入日本、朝鲜,获得了新的发展。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,却对作为日、韩茶道的源头、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。这也难怪,"道"之一字,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,如行道、道路、道义、道理、道德、方法、技艺、规律、真理、终其实、宇宙本体、生命本源等。因"道"的多义,故对"茶道"的理解也见仁见智,莫衷一是。笔者以为,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,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、体悟大道、晋升人生境界。
茶道是"饮茶之道"、"饮茶修道"、"饮茶即道"的结合。"饮茶之道"是指饮茶的艺术,"道"在此作方法、技艺讲;"饮茶修道"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、正心修身、志道立德;"道"在此作道德、真理、本源讲;"饮茶即道"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糊口之中,饮茶等于修道,即茶即道。"道"在此作真理、其实、本体、本源讲。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
.茶道--饮茶之道
唐人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"饮茶"记载:"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,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,远近倾慕,好事者家藏一副。有常伯熊者,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,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" - 陆羽,字鸿渐,又字季疵,号桑苎翁,唐代复州竟陵人(今湖北天门县人)。陆羽著《茶经》三卷,分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饮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图十章。四之器叙述炙茶、煮水、煎茶、饮茶等用具二十四种,即封氏所说"造茶具二十四式"。五之煮、六之饮说"煎茶炙茶之法",对炙茶、碾末、取火、选水、煮水、煎茶、酌茶的程序、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。封氏所说的"茶道"就是指陆羽《茶经》倡导的"饮茶之道。"《茶经>不仅是世界上部茶学著作,也是部茶道著作。
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,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开山祖师。陆羽《茶经》所倡导的"饮茶之道"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,它包括鉴茶、选水、赏器、取火、炙茶、碾末、烧水、煎茶、酌茶、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、礼法、规则。中国茶道即"饮茶之道",等于饮茶艺术。
中国的"饮茶之道",除《茶经》所载之外,宋代蔡襄的《茶录》、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、明代朱权的《茶谱》、钱椿年的《茶谱》、张源的《茶录》、许次纾的《茶疏》等茶书都有很多记载。今天广东潮汕地区、福建武夷地区的"工夫茶"则是中国古代"饮茶之道"的继续和代表。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:恭请上座、焚香静气、风和日丽、嘉叶酬宾、岩泉初沸、盂臣沐霖、乌龙入宫、悬壶高冲、东风拂面、薰洗仙容、若琛出浴、玉壶初倾、关公巡城、韩信点兵鉴赏三色、三龙护鼎、喜闻暗香、初品奇茗、再斟流霞、细啜甘莹、三斟石乳、领悟神韵。
2.茶道--饮茶修道
陆羽的好友、诗僧皎然在其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诗中写道:"一饮涤昏寐,情思开朗满天 地;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;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。……熟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斯。"皎然以为,饮茶能清神、得道、全真,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。皎然此诗中的"茶道"是关于"茶道"的早记实。
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,"七碗茶"流传千古,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。"一碗喉吻润,两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清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。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"唐代诗人钱起《与赵莒茶宴》诗曰:"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。尘心洗尽兴难尽,一树蝉声片影斜。"唐代诗人温庭筠《西陵羽士茶歌》诗中则有"疏香皓齿有余味,更觉鹤心通杳冥。"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"通仙灵","通杳冥","尘心洗尽",成仙登仙,胜于炼丹服药。
唐末刘贞亮倡茶有"十德"之说,"以茶散郁气,以茶驱睡气,以茶养气愤,以茶除病气,以茶利礼仁,以茶表敬意,以茶尝滋味,以茶可行道,以茶可雅志。"饮茶使人恭顺,有礼、仁爱、志雅,可行大道。
赵佶《大观茶论》说茶"祛襟涤滞,致清导和","冲淡闲洁,韵高致静","天下之士,励志清白,竟为闲暇修索之玩。"朱权《茶谱》记:"予故取烹茶之法,米茶之具,崇新改易,自成一家。……乃与客清谈欺话,探虚玄而参造化,清心神而出尘表。"赵佶、朱权的帝、王的身份,撰著茶书,力行茶道。
由上可知,饮茶能恭顺有礼、仁爱雅志、致清导和、尘心洗尽、得道全真、探虚玄而参造化。总之,饮茶可资修道,中国茶道等于"饮茶修道"
3.茶道--饮茶即道
老子以为:"道法"。庄子以为"道"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,"无所不在","无逃乎物"。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"寻常心是道",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:"神通并妙用,运水与搬柴",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以为修道在于"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"。道一的三传弟子、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:"佛法无用功处,只是寻常无事。屙屎送尿,著衣吃饭,困来即眠"。道不离于日常糊口:修道不必于日用寻常之事外用功夫,只须于日常糊口中无心而为,顺任。地糊口,地作事,运水搬柴,著衣吃饭,涤器煮水,煎茶饮茶,道在其中,不修而修。
五灯会元》南岳下三世,南泉愿禅师法嗣,赵州从谂禅师,"师问新到:′曾到此间否?′曰:′曾到。′师曰:′吃茶去。,又问僧,僧曰:′不曾到。′师曰:′吃茶去。′后院主问曰:′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′师召院主,主应诺,师曰:′吃茶去。"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,马祖道一的徒孙。普愿、从谂虽未创宗立派,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。茶禅一味,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糊口之中,道不用修,吃茶即修道。后代禅门以"吃茶去"作为"机锋"、"公案",广泛流传。当代佛学巨匠赵朴初先生诗曰:"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。"
《五灯会元》南岳下四世,沩山祜禅师法嗣,仰山慧寂禅师,"……又问:′和尚还持戒否?′师曰:′不持戒。′曰:′还坐禅否?′师曰:′不坐禅。,公很久。师曰:′会么?′曰:′不会。′师曰:′听老职僧一偈:滔滔不持戒,兀兀不坐禅,酽茶三两碗,意在攫头边。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,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。慧寂以为,不须持戒,不须从禅,唯在饮茶、劳作。
道法,修道在饮茶。大道简,烧水煎茶,无非是道。饮茶即道,是修道的结果,是悟道后的聪明,是人生的高境界,是中国茶道的终追求。顺其,无心而为,要饮则饮,从心所欲。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、礼法、规则,贵在朴素、简朴,于的饮茶之中默契无邪,妙合大道。
4.茶道是“艺、修、道”的结合
综上所说,中国茶道有三义:饮茶之遭、饮茶修道、饮茶即道。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,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。它与诗文、字画、建筑、环境相结合,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;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,重在修炼身心、了悟大道;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高追乞降高境界,煮水烹茶,无非妙道。
在中国茶道中,饮茶之道是基础,饮茶修道是目的,饮茶即道是根本。饮茶之道,重在审美艺术性;饮茶修道,重在道德实践性;饮茶即道,重在宗教哲理性。
中国茶道集宗教、哲学、美学、道德、艺术于一体,是艺术、修行、达道的结合。在茶道中,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,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,不知艺之为道,道之为艺。
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,也是糊口的艺术,更是人生的艺术!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,精,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上一篇:紫砂壶——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下一篇:紫砂七律二首——颂陈曼生,顾景舟
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80cc编号:34539原矿紫泥
点此咨询媒体宣传部:media@51pot.com 商务拓展部:business@51pot.com 投诉建议部: complaint@51pot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-1 美壶热线:134725763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