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柜微信:请扫码添加
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可以手机查看^_^
悠久的宜兴古镇芳庄
若是没有“文革”狂潮,可把芳庄比周庄。芳庄历史源远流长,人杰地灵。
相传秦朝在宜兴设县时,县城最早是在芳庄。但芳庄没有羁押犯人的定心地,故县城后来移建至两汣之间。据长者讲,在芳庄小学范围内曾挖到许多城墙砖。
芳南村的松门头,据说是当年的城隍庙原址。明朝崇祯年间两度拜相的周延儒、三赐尚方宝剑的卢象升,他们童年时代都曾在此庙内读书。周、卢两人是姨表兄弟,芳庄李氏是他们的舅家。李氏原籍山东,祖上为官公正廉明,因得罪贪官,全家遭到迫害,仅一男丁逃难至芳庄,为躲避官兵追捕,在吴氏开办的澡棠当扦脚匠。风云过后,他便在芳庄安家落户,繁衍后代。到明朝初期,李氏在芳庄村已有分支五大公祠,即李芳原公祠、李大丹公祠、李儒林公祠、李沿然公祠、李北庵公祠。
李氏宗族祖训严明,教子有方,故人才辈出。在历届科举应试中,有父子同榜,有兄弟进士,有官至一品、二品者,还曾有一位后人在洪武年间当上了太子太师,考中举人、贡士的更是大有人在。西埠头的百步三座桥、百步三牌坊,记述了李家两位布政使勤政为民的业绩。布政使在明朝初期相当于省长级别。至今仍有牌坊基石、扳倒的牌坊石及小拱形桥和布政使的基坑石板为证。
芳庄的吴氏、汤氏两大宗族以耕作为本,读书为荣,子孙大多专心读圣贤书,故取得功名者亦为数不少。现今在吴氏和汤氏的门前,仍留有考中进士升旌旗的旗墩。汤氏面街的院堂屋曾挂金字“进士第”匾额一块,可惜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红卫兵所毁。
西埠头财白星原址的青砖细缝,相思湾风化的青石表层,东埠头老街光滑的石板路,都在述说着芳庄历史的久远。明代仿照宜城相国牌坊用青砖砌成的“荆溪之家”门楼一度在芳庄独占鳌头。上了年岁的芳庄人还能说出门楼上的图案,是嵌在壁上的木板彩色浮雕。正门东侧浮雕刻画的是八台朱仙镇,西侧为常遇春大闹采石矶,正门上方是竖版匾额“荆溪之家”,正门背面上方是蔡状元造洛阳桥图。可惜门楼亦毁于十年动乱。
漫步老街,仍可见屏门格扇副檐镂窗的古屋。在一座翻建的现代楼房门前,主人仍保留着一对汉白玉石马,显示出祖上的风光。村落间的许多古屋尽显悠悠古韵,一座古屋就有一个故事。芳庄中学大门处原是吴氏最气派的公祠“思成堂”,吴氏达官显贵的牌位都摆放在那里。中学往西,原芳庄公社原址上的十多间古屋,曾是吴氏的第二大公祠“思相堂”。再往西侧,是吴氏首富的豪华住宅,前进房为院堂屋,罗砖铺地;中间为天井明堂;后进房是高耸的楼房。三大建筑的门前,原各有照壁一座,富丽堂皇,也都在“文革”中拆除。
福田桥雄踞古镇东首,这座古桥穿越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,依然挺立。桥洞内侧拱形块石上刻着康熙辛巳年(四十年)建造,即公元一七零一年。还刻着当时政府官员的姓名:知县赵国良、县丞冯国光、陈由仁、周体特,主簿周昂,典史宓钢,科头吴卓,老人周禄。
今日芳庄,水泥道路连接着现代化建筑和传统古宅,展示着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,成为我们宜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。
掌柜微信:请扫码添加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、精、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上一篇:2012年陶瓷艺术专业中级技艺考核结果公示 下一篇:刘晓庆 - 中国紫砂壸第一人许四海大师请我吃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