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8日,《竹韵——慈溪木艺堂藏古代竹雕艺术品特展》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。本次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“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之六” ,是关于古代竹雕艺术品的专题展览。此次展出的竹刻器七十余件均为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有限公司、香港贺升(宁波)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尧私人收藏中的精品。郭先生少年时即为生计而习木艺,由此痴迷上中国古代硬木家具,其收藏的黄花梨、紫檀木家具在藏界口碑颇佳,多次为国有博物馆借展、交流。近十几年来,郭先生对古家具的姊妹艺术——竹刻器兴趣渐浓,陆续收藏竹刻器三百多件,其中既有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精致器用,也有文人气息浓郁的典雅竹刻艺术品,其中不乏名家名作,从生活、生产、雅玩等各个层面展现明、清及民国竹器和竹艺之状况和发展。
竹,在我国分布广泛,品种繁多,易种易得,质坚性韧,耐磨而不乏柔性,为先民们生产和生活常用之材,艺术之竹首先是生活之竹。以竹为器的早期遗存皆为实用之器,如江苏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矛形竹器;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竹篾编织制品,已经是稍微复杂的竹类制品了;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竹卮,融入了髹漆、彩绘等工艺,是高一级的复合工艺竹制品;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勺,更是带透雕和浮雕工艺的高级竹雕器。至魏晋时期,竹器已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。晋人记载“广人以竹丝为布,甚柔美;蜀人以竹织履;可制篾编笆为篱笆;断材为柱,为栋,为舟楫,为桶斛,为弓矢,为笥、盒、杯,为箔、席、枕、几,为笙、簧乐器;实可服食,汁可疗病,筍可为蔬。其中恒多,莫可枚举”。虽然尚未胜数,但已涵盖了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兵、乐。结合墓葬出土实况,虽然文野有别,但从王侯将相至贩夫走卒都广泛使用物美易得的竹制品。
从晋代“竹林七贤”、王徽之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,到宋代苏东坡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,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正经历着将竹人格化的嬗变,其“刚、柔、忠、义”人格化的儒家美德渐渐地植入了文人的精神世界。特别是宋元之际,文人咏竹、写竹的名作辈出,如苏东坡的《于潜僧绿筠轩》,文与可的“文湖州竹派”。元代著名大画家如吴镇、柯九思、王蒙、王渊、顾安等都是写竹高手,所绘之竹均乃胸中之竹,各具风骨和情怀。这些名家大多生活或工作在环太湖流域的吴越之地,似乎在为这人文渊薮之地孕育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——竹刻艺术品而铺垫艺术养分。
明代中期以后,富庶的江南特别是环太湖地区,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,封建的人身依附日渐松懈,许多能工巧匠通过折银摆脱匠籍的束缚,并以精湛的手艺来满足社会对“器用精巧”的需求,因而涌现出一大批引领行业的艺术大师,有些还是开山之祖,如紫砂壶龚春和时大彬、玉雕陆子冈、铜炉张鸣岐、牙角鲍天成、螺钿江千里、琢砚顾二娘等。如此的氛围,及周边竹文化的影响,中国最早的、也是影响最大的竹刻艺术流派——嘉定派在现上海的嘉定地区诞生了。其后的金陵派、希黄留青刻、芷岩浅刻等竹刻流派各树一帜,推波助澜,将中国古代竹刻艺术推向高峰。流派的出现,不是竹雕工艺的简单升级,而是从题材、表现形式到竹人全方位的艺术升华。从晚明到清中期竹刻艺术黄金时期的知名竹人几乎都是美术家,他们自图自刻,将绘画原理运用于竹刻,以刀代笔,用刀痕表现笔墨趣味,竹子仅是他们书写艺术理想的载体,这一件件被赋予性灵的“薄技小器”,攒成了质朴、儒雅的竹刻艺术史,也铸就了竹刻艺术特有的文人气息和中国特色。
竹刻艺术品并非一日之功可为,成之不易,得之也不易,名家名作往往被藏之秘阁,市面流传甚少。此次七十余件精品竹刻器,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与广大观众见面,这是难得的机会,也是我馆整合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资源,让社会公众共享的再次实践。(浙江省博物馆 鲍亦鸥)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、精、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媒体宣传部:media@51pot.com 商务拓展部:business@51pot.com 投诉建议部: complaint@51pot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-1 美壶热线:134725763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