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把红泥(大家普遍认同的红泥)、朱泥还有我认识很少的朱砂泥全部归类于“红泥”,因为这里的概念太多,而且解释者也常常词不达意甚概念混淆,令我感觉复杂难辨,读者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,还请指导。
紫泥壶泛紫泛青为佳,而红泥壶则是洋红,不应发黑发暗。好的红泥壶泥料比较细腻,但颗粒和气孔还是很明显的,颜色红而不媚,鲜而不艳。市面上多是加红铁粉的“红泥”,表面浆感,水色很重,未养先油,玩者慎之。
图1、2 红泥壶
红泥泡养久了,其外观易与朱泥混淆,特别是用铁观音这种油性大颜色浅的茶叶泡养,更会鱼目混珠。其实很好分辨,朱泥壶口盖与身桶相碰时声音清脆尖锐如玉石,而红泥则比较钝哑,和紫泥类似。
1、红泥
查阅大量翔实的资料,让我对红泥有了全新的认知,包括原来对赵庄小红泥的认识现在发现也是错的。
原来红泥的产地分为赵庄山和黄龙山。赵庄山的红泥矿又以山脊为界,山南为赵庄,山北为川埠。赵庄小红泥已经停产多年,目前,红泥矿主要集中在川埠乡的蒋笠、红卫等处。一些工艺师手上或许还有库存少量赵庄小红泥,但大多应该是川埠红泥,包括紫砂一厂的红泥,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。川埠红泥收缩大,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,泥性重,不适合拍打成型,因此多用来调做灌浆壶,或用来配制所谓的“朱泥”。
黄龙山矿的红泥有两种,但产量都很小。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,颜色不是鲜红色,性能也与紫泥相类似且耐高温。因此,目前新出的全手工红泥壶大多应是黄龙山红泥,而非原先认为的赵庄小红泥。
于赵庄山红泥(包括赵庄和川埠),若用来做全手工壶,应该需要调砂或添加其他原料。
图3 红泥
2、朱泥
《阳羡茗壶系》中提到的“嫩泥,出赵庄山,和以一切色土,乃黏脂可筑,盖陶壶之丞弼也。石黄泥,出赵庄山,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,陶之乃变朱砂泥。”这里提到的石黄泥,可能已经不是现在的“石黄”了,因为大多朱泥壶玩家都认为,明、清的朱泥与现在的朱泥完全不一样。
如上所说,市面上的朱泥壶,大多应该是川埠红泥配制。所谓的“大红袍朱泥”,其实是由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,在炼泥过程加入铁红粉提升红色,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,泥质细腻密度高、高结晶,成品敲击清脆如玻璃,个人认为不应算纯矿,所以我不玩这个料子的壶。
而目前玩家所认同的当代朱泥,应该是现在的石黄,作出来的效果近似老朱泥。
图4、5 朱泥样品
引用一段资料如下:
根据潘持平老师《天青、石黄坭中品》一文,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“烟瘪只”,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,常见于页岩和泥岩,通常以圆形、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;其形状多变化,板状或蛋形,甚全近体的外表。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、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。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、圆柱状、蛋状叫“石黄”,麻将块状的、片状的叫“石红”。一般球状的,类似鸡蛋的石黄,外表成暗红色、黑色,如蛋壳一般。内部类似蛋核,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,有些仍有多层组成: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“石红”,甚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。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,一层一层,产量很少;有蛋形、块状的,其形状、结构也是千变万化。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。
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“石黄”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。土黄色泥呈红色,而暗红色核呈黑色,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:据说王寅春老师说到红泥,常说类似“烟瘪只”的石黄的核内泥;而顾老则反驳他,认为“烟瘪只”不是红泥,烧出来是黑的。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,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,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石黄,而顾老拿到的则是石红。
图6 石黄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,精,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上一篇:紫砂壶的历史发展过程 下一篇:赵佶与《大观茶论》
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40cc编号:34544原矿降坡泥
立刻购买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70cc编号:34543本山绿泥
立刻购买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80cc编号:34539原矿紫泥
点此咨询媒体宣传部:media@51pot.com 商务拓展部:business@51pot.com 投诉建议部: complaint@51pot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-1 美壶热线:134725763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