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三位收藏家每位都有自己的经历,也都有着自己的标准和执着。
位是一个捡漏好手,叫做苗润盛。苗润盛是学工艺美术出身的收藏家,他从20多岁时开始收藏紫砂壶,而这一收藏就是十几年。
几年前,苗润盛在宜兴淘到几十只厂货,不到3年,价格都翻了倍。所谓厂货,就是指那些原料和工艺都很质朴的老紫砂壶,当时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批壶的空间,闲置在工厂里没人要,这位藏家就捡下了漏,现在很多人特地去找,但已找不到了。
收藏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收藏门类,很多紫砂壶的收藏价值都经历了一个逐渐被人们认知的过程,很多工艺师的作品过去只卖三五百,如今则卖到了几十万,因此过去捡漏完全是有可能的。
一次苗润盛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个民国民家紫砂壶,但是那个紫砂壶的壶钮子掉了,很多藏家都很计较那点残缺,不愿出手,而苗润盛却看到了这把壶的精湛工艺和流畅线条,立马出手花2000元买下,三年后,这把壶的价格翻了四倍。
苗润盛说:“紫砂壶收藏崇尚名作,但是也有很多民间高手的作品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,因此只要功底深厚,捡漏还是有可能的,如一名为小隐的民间工艺师,圈子里的人都知道,但是网上却查不到任何信息,起初他的作品只卖两三百元,现在卖到了三两万。”
苗润盛二十多岁的时候,把紫砂壶当做一个业余爱好,那时刚工作,物质条件有限,经常为一个百儿八十的紫砂壶与店主讨价还价。
如今,苗润盛已收藏紫砂壶十几年,对紫砂壶的认识和热爱也不断加深。紫砂壶的产地宜兴苗润盛有空就会去,而北京上海等地也留下了苗润盛的足迹。平均每个月都会出去一次,这叫“交行”,他的很多好壶都是从外地淘来的。
第二位陈洪添收藏一把好壶花了5年时间。陈洪添对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。他还喜欢用收藏的紫砂壶轮流沏茶待客,讲述每把壶的来历和他的紫砂情缘。
陈洪添一直托在老家梅州的朋友为自己寻找老东西,朋友是木匠,经常到别人家干活,消息灵通。
1998年,这位朋友得知一农户家有一把年深日久的紫砂壶时,立即告诉了陈洪添。陈洪添喜出望外,和朋友前往欣赏。他发现这把小小的茶壶底部落款是惠孟臣。
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大师,他以制作各种中小红泥(朱泥)壶为主。于是,陈洪添有了买下的想法,但是担心惊动了主人老阿伯,他什么也没有说就回家了。后来,陈洪添多次拜访老人,表达想收购这个紫砂壶。开始老人婉言推辞,直到2003年才将茶壶卖给了陈洪添,为了这把形状特别的紫砂壶,陈洪添花了5年时间。
今我国出土和不断发现的惠孟臣壶多为小壶,比大壶的制作更加精细,壶体匀称,口盖较大,腹部饱满,是我国岭南地区特别喜欢使用的茶壶样式。但是不同的是,陈洪添收藏的这把壶的腹部有一圈金属。当年陈洪添买这把壶时已经是这样了,估计是这把紫砂壶壶嘴已经掉了,后来被人用银将新壶嘴固定在壶腹部。
除了老壶,陈洪添近年来收藏了不少的新壶。他说,他收藏了30把紫砂壶,但不是把它们放起来欣赏,他喜欢用不同的茶壶沏茶待客,客人也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听他们讲紫砂壶的故事。
第三位是个“牛壶”女藏家,她叫孙翠平。孙翠平是一位女收藏家,她在职场风风火火、快人快语,闲暇时却喜欢将一把把紫砂壶捧回家,在茶香壶影里畅游。
孙翠平儿时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大家族,父亲品茶的样子和蔼而淡定。“文革”中父亲不在身边了,母亲依然用浓浓的茶水温暖她孤独的童年。用她的话来说,壶对于她既意味着父爱的缺失,又是灵魂的慰藉。
许多年后,已为人母的孙翠平虽已精于茶道,却还没有成为一名藏壶家,直到15年前的一天,她偶然来到一家茶舍,茶舍主人的盛情款待,让她不好意思空手而归,于是花了两千多元买下了一把紫砂壶。从此便被紫砂壶“勾去了魂儿”。
这把偶得的“牛壶”是紫砂工艺大师胡仁杰的作品,孙翠平可以说是眼力不凡。壶盖上醉卧一头神气十足的壮年水牛,牛脊曲线优美,鼻梁俏皮挺拔,黑砂点成的两只眼睛黑亮传神,悠然自得。让孙翠平心动的是那牛背上密密的毛发竟然纹丝不乱,活灵活现,毫末之间见大师功力。
孙翠平生在牛年,她爱牛、敬牛,笔名也叫牛牛。她收藏的上千把紫砂壶都是花壶,其中“牛壶”占去大半。
不同人挑选壶的标准不同,有人太胎土,有人看做工,有人看款识,孙翠平的“牛系列收藏”更看重紫砂壶的“气韵生动”。藏壶十几年,手中的名人之作也不少,孙翠平喜爱的却是一把名为”畅游“的老壶。壶盖上大小两头水牛相依而卧,母子情深。大牛背上的牧童仰天嬉笑,山风吹来,其乐融融。孙翠平断定这是一把年代久远的老壶,因为现代工艺师已做不出这种味道。
爱壶、惜壶的孙翠平十年间送出的紫砂壶已有上千把,每一把都是精心挑选的,因为在她眼里,“壶“就是”福“,”送壶“就是”送福“。孙翠平说:”紫砂壶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,用紫砂壶泡茶不烫手也不易凉,握在手里、喝进嘴里都是温温的、热热的,我要把温暖吉祥送给我的每一个朋友。“
在她心里,紫砂壶是世间不老的东西,她如玉般温润通灵,可以传情,可以达意。为朋友挑选一把紫砂壶,传送祝福,收藏永恒,浸润茶香。
研究这些收藏家的成功之路,可以学到实用的方法,获得方法的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