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:风卷葵
图片:
杨凤年
杨凤年与风卷葵的故事
文/宜兴 壶公
《风卷葵》,相传为清嘉庆年间女艺人杨凤年所创制,传世品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。造型以仿真象生类风卷锦葵为形。图案规则生动,曲线顺和流畅,形态自然逼真,整体端庄大度,风格古朴雅致。流卷葵叶,钮饰葵干,把以葵茎枝叶扭曲延伸,与壶身、壶盖所饰筋、纹、叶、茎协调和谐,器形手工艺砂味十足,韵味浓厚,为当今壶界所公认的传统之作。
《风卷葵》的传说
清朝嘉庆年间,宜兴蜀山有个名叫杨凤年的小姑娘,喜欢种花。她家后院里,种的花卉有上百种,一年四季花开不,其中有棵锦葵,开的花会金灿灿、黄澄澄,很是好看。
杨凤年有个哥哥叫杨彭年,做紫砂壶简炼大方,浑朴雅致,精巧玲珑,而且他善于配泥,做出的茶壶色泽古朴,显粒均匀,古色古香。
这兄妹二人虽然情同手足,可是「艺不传女」是个老规矩,杨彭年从来不肯把技术教给妹妹。杨凤年以为哥哥是为了自己好,不叫自己将来做泥巴生活,吃泥巴饭,受泥巴苦,所以也不怎么在意。
几年过去了。有一次,杨凤年想到作业坊拿把喷壶去后院浇花,刚跨进门,就被哥哥轰了出来。杨凤年气愤地说︰「我又不是外人,为何连门都不能进?」杨彭年斥责道︰「女人就是不能进作业坊,这是规矩,从今后不准妳再跨进来!」杨凤年受了这样的训斥,伤心地哭了。哭了一阵,心想︰「女人也是人,我偏不信女人学不会做茶壶,你不把技艺教给我,我偏要自己学本领!」
主意,杨凤年就拿些泥料到花园中,整天捏来捏去学做茶壶。一年、两年、三年,从打泥片学起,慢慢地会做大路货了。只是老照着现成的式样做,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本事。她想︰我非要做一把别人没有做过的新式样出来!可是究竟做什么式样的茶壶呢?她想啊想啊,想得饭也吃不下,觉也睡不着,人也瘦了。
那年秋天,刮了几天几夜大风,把花园中的花草吹得倒的倒,断的断,散瓣的散瓣。杨凤年独自坐在花园中只顾想自己的心事,天凉了也不晓得添衣服,花倒了也不晓得扶持,就那么痴呆呆地坐在那里。
这个辰光的杨凤年,头脑理想到什么样品茶壶,眼面前就出现什么样的茶壶︰松段、梅桩、佛手、莲花……可是每一种念头都被她推翻,因为不是被别人做过了,就是做出来自己不满意。杨凤年想着想着,忽然看到面前的一枝花干上顶着一把茶壶。心里不觉奇怪︰这茶壶式样倒没见过,怎会长在花干上?她把眼睛睁大,定神一看︰啊!这不是一朵锦葵花吗?只见锦葵花在狂风中不停地摇动,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,吹歪了又挺起来,花瓣被吹得卷拢来,再卷拢来,但始终不散。再看看四周被摧残的花草,杨凤年不禁赞叹道︰「风狂炼精神,好一朵锦葵花!」她心里霍地一亮,随即决定按狂风中锦葵的形象做一把茶壶。
她站在那里,围着锦葵花左看右看,看了整整三天三夜,看到睁眼,闭眼不见别的,只见一朵锦葵花的时候,就开始做茶壶。一连做了七七四十九天,茶壶终于做成了。她给它起了个名字叫「风卷葵」。
杨凤年做好茶壶,生怕哥哥作梗不让烧,就暗地里托人装到窑里。等到开窑出货,没有哪一个行家不说这把茶壶手工精细,心裁独出的。消息传到杨彭年耳朵里,杨彭年哪里肯相信?等到茶壶送上门来,杨彭年捧起茶壶一看,吃了一惊︰「啊!我妹妹做的?好手艺!好手艺!」
因为妹妹这把壶的好,杨彭年对杨凤年再也不保密了,兄妹两人在一起做起茶壶来。从此,杨凤年勤学苦练,练好功夫,配合哥哥做壶,成了紫砂陶历史上位的女艺人。
《风卷葵》当是杨凤年创制
《风卷葵》的传说,在宜兴地区流传甚广,笔者曾在七○年代采访中多次听人讲述。上述传说主要系陶业界前辈徐祖纯、吴庆童老人在七○年代后期所讲述,并由笔者整理成文。在传说中,有经历、有过程,对照传说与史实,笔者浅析如下︰
一、 传说与史实相同点:
1. 历史时代背景相同。传说中谓︰「杨氏为清嘉庆年间人。」根据《宜兴县志》、《丁蜀县志》、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记述与传说相一致。如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载︰「杨凤年,字玉禽,亦称杨氏,清嘉庆道光年间人……」
2.家庭背景相同。传说中谓︰「杨氏是制壶杨彭年的妹妹。」根据《宜兴县志》、《丁蜀县志》、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记述与传说相一致。如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载︰「杨凤年……系杨彭年之妹,为紫砂工艺史上早的女。」
2. 传说与传世品相符合。传说中谓︰「《风卷葵》为杨氏所创,并述其创制过程。传世品杨氏《风卷葵》,原为宜兴丁蜀工商界人士、前辈华荫堂所收藏,于七○年代后期赠与宜兴陶瓷陈列馆。该品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古陶馆中。
4.传说与历史评价、记述,与传世品风格特点相一致。如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中评介杨氏「其制品构思丰富,浮雕精美,成就可与杨彭年媲美……名作风卷葵壶似锦花瓣点缀全壶,花姿卷翻,形态逼真。」
5.传说中「兄妹二人一起做茶壶」的记述与史实相一致。在许多史籍中都有「杨彭年、杨凤年为陈曼生订壶制壶」的记载。
二、 传说与史实不同点:
1. 传说杨氏制壶为自学,是瞒着杨彭年自己制壶成功的。这一点恐怕不是历史史实,更像是民间传说流传中加工成的文学色彩。杨氏承袭,这在其壶艺技法的讲究中可以领略。清嘉庆期间,制壶技艺讲究,传统成型及传授技艺亦比较讲究。拜师学艺这一套礼仪更为讲究,杨氏「自学成才」在历史的背景中是不大可取的,亦仅是文学色彩中的加工而已,与史实中的事实是不相一致的。
2. 传说杨氏《风卷葵》是杨氏次创制出来的品,这无疑是撰写出来的。紫砂茗壶的创制,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在天长日久的经验积累中,在技艺不断提高的基础上,才能加以创新。从传世品《风卷葵》中可以看到杨氏高的技艺,看到这种繁而不杂的布局,规而有序的安排,端庄大度,圆润古朴,是功底和技艺已经纯熟升华的表示。这也应该说是艺不离手,千锤百炼的结果。因之,杨氏「创新壶」无拜师学艺之说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工艺技法运作规律不相符合,也可以说这与史实中的制壶实际情况,运作规律是不相一致的。
3.传说杨氏《风卷葵》在创制过程中面对「风卷锦葵」,瞒着哥哥杨彭年,偷偷用泥捏制而成,这也是脱离实际的。紫砂陶艺是特殊的工艺陶,除了需要的材质,需要的成型技法,还需要精制许多不同的特制工具才能完成其创制。没有配套的工具,要制作出如此精湛的名壶是不可能的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,也与史实中的事实是不相一致的。
4.传说中谓「艺不传女」,「女人不能学制茶壶」。在这一点上,亦是与史实中的事实有距离,因为宜兴名曰「陶都」,宜兴窑场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,而日用陶器在明清时代以家庭作坊式进行手工业操作,「妇随夫唱」、「妻帮夫制」、「妹替兄长做小手」,「子女为父母操杂务」是常有之事,平常的操作,凡是女人能做的,凡是女人能帮得上忙的,窑场上从没有「男女之分」、「男女之别」。紫砂陶是从日用陶中脱胎、分化、演变、发展,自成体系的。紫砂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有女人参与,没有像其它特种工艺中有「艺不传女」的习俗和现象存在。因之,在这一点上,传说与史实亦不相符合。
传说与史实的关系
三、 通过传说与史实关系中相同点、不同点的浅析,可以得出结论如下︰
杨凤年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艺人,亦是历史上位技艺出众的女艺人之一。她所创制的《风卷葵》等历史名作,是在承袭,亦在兄长杨彭年的传、帮、带下,通过继承传统,基本功训练,技艺不断提高的境况下,不断探索、追求,才创制成功的。亦是在不同爱好、兴趣广泛的艺术感染熏陶中,从女性特有的审美观中,不断创新,不断提高,才形成自己与兄长杨彭年不同的艺术风格的。也可以这样认为《风卷葵》是在杨彭年创作旺盛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,经过她巧妙构思、精心设计、精工细作,才取得的成果。(注︰清乾隆、嘉庆年间许龙文、许升候所制《风卷葵》因定式不同,传世品难以考证,故另行探讨。)
四、 值得商榷的问题:
据顾景舟主编、徐秀棠、李昌鸿副主编的《宜兴紫砂珍赏》一书介绍《风卷葵》其品时说︰「世传杨氏为杨彭年胞妹,擅制花货,制壶之技优于其兄,此件风卷葵仿大亨所创造型……。」其言词定论,笔者以为还有许多商榷之处。
1. 据《宜兴县志》、《丁蜀县志》、《江苏省志.陶瓷工业志》载︰杨凤年为「清嘉庆制壶名工」,「清嘉道年人」,邵大亨为「清道光年人,且年少成名。」可见杨凤年年龄大于邵大亨,技艺生涯早于邵大亨。杨凤年的风格与紫砂花货相一致,所创制的《风卷葵》有可能早于邵大亨。且杨氏传世品留存于世,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。而邵大亨其《风卷葵》虽见于史册,却没有传世品可查考。再者,邵大亨以紫砂光货著称,紫砂花货如何,史无记载,亦无传器。因此不能断言下定论说︰「杨氏《风卷葵》仿大亨所创造型。」
2.杨凤年「制壶之技优于其兄」,实乃《宜兴紫砂珍赏》作者的一家之言。杨凤年兄杨彭年技艺之精湛,史有公论。杨彭年以紫砂光货取长,杨凤年以紫砂花货取长,二人风格不一,难分高下,不可妄加评介。其品位高低,壶技高低,很难用统一标准所衡量,只能说各见所长,各持风格特点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3.杨彭年以《彭年壶》闻名于世,对紫砂材质的配置、运用、沿进、发展,对紫砂造型的形制研究、设计、创新、开发,对紫砂工具的改革、改制、讲究、运用,与文人合作所开创的镌铭、刻画、字画一体,文化底韵的风格特点,在清嘉庆年间都为屈一指。且对壶界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。其历史上的地位、贡献、成就,对紫砂历史的发展,有其巨大的推动作用。因之,处于同时代的杨凤年与杨彭年相比较,还是有差距的。杨氏「制壶之技优于其兄……」之言词偏颇。笔者以为︰对其历史人物,名人名作的鉴赏和评介,应该慎重再慎重,谨慎再谨慎,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评介。这一问题的提出,有待壶界同仁探讨指正。
描述:邵旭茂 圆肩素身壶
图片:
描述:邵旭茂 提梁壶
图片:
邵旭茂
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上袁村人。制壶似陈用卿,造工精细,质坚如玉,传器紫砂大壶底有二印,上“荆溪”篆书椭圆印,下“邵旭茂制”篆书方印,精湛伦。其制作的壶,敦朴雄健,高古厚实,简练周正,为后人所难及。
范锦甫
民国时期宜兴紫砂艺人。精于制壶,善作花货。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 “范锦甫巧色佛手壶”一具,制作精美,形象逼真,生动传神。高9.2、宽18公分。《茶具文物馆?罗桂祥藏品》(下册)有著录。
张春芬
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。精于制作花色壶。镇江文物商店藏有 “张春芬藕形壶”一具,以一大藕作壶身,小藕作流,荷梗作把,荷叶作盖,荷花作饰,构思奇巧,塑造工致。底钤“张春芬制”篆书印。通高10.5公分。《宜兴紫砂》一书有著录。
范勤芬
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。工治砂壶。镇江文物商店藏有 “范勤芬折腰壶”一具,紫赭泥。壶身上部,呈内弧线,形成高颈、小口;下部呈外弧线,形成碗状圜底。半球形小盖,菌钮,一弯流,耳形把。底镌“范勤芬造”草篆款。通高11.5、口径3.5公分。《宜兴紫砂》一书有著录。
邵陆大
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。工治砂壶。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 “汉君壶”一具,邵陆大制壶,于右任书。淡紫泥,制作周正,工整质朴,壶身镌︰「汉文先生,右任」六字行楷。通高8.1、口径6.6公分。《宜兴紫砂》一书有著录。
卲金章
清末民初宜兴紫砂高手。宜兴上袁村人,出身陶器世家,祖父、父兄均为制作紫砂能手。为当代紫砂名师徐汉棠四舅。早年曾与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合制高档茶具,技艺精到。后改行制作工艺陶和研究工作。
王寅春
朴实勤学的筋纹器宗师王寅春
文/宜兴 鲍謇
王寅春(1897-1977年),祖籍江苏镇江,父辈定居宜兴,13岁拜川埠上袁村赵松亭为先生,投师金阿寿门下学艺。艺成后,以制作各式水平壶为特点,被赵松亭长年聘用。三○年代后为「吴德盛」订制日本花盆而崭露头角。三○年代中期四○年代初,先后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、张甫林、唐明春等仿制紫砂古壶,反复揣摩造型特点,研究制作手法,把握前辈艺人造型的形神韵,并成功复制时大彬、陈鸣远、徐友泉等作品,被业界公认为紫砂光货方器的好手之一。五○年代后,逐步以制作紫砂筋纹器为主要特点,所创《半菊壶》、《梅花周盘壶》、《六方菱花壶》、《六瓣高瓜酒具》、《菊球壶》、《裙花提梁壶》等作品严谨工整,规矩挺括,一丝不茍,技艺风格独树一帜,是紫砂业界近代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,工艺巨匠和一代宗师,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由于种种原因所致,王寅春紫砂筋纹器技艺风格一直没为紫砂界研究人士所重视。现笔者就所采、所访、所知、所录,介绍其成艺历程与技艺风格特点,如有疏漏,恳请同好指教一二。
刻苦磨练勤学艺
王寅春,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7年)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。父王金宝(又名金大),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。由于生活贫苦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1年),王金宝率妻王陈氏和4岁的儿子王寅春及刚出生的儿子王伯生来宜兴,开一小铺,以做小烧卖(开麻糕店)为生。
王寅春13岁(1910年),王金宝为儿子前途着想,遂拜川埠上袁村艺人赵松亭为先生,再由赵松亭分配陶坊所聘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。金阿寿,大王寅春18岁,其时被聘赵松亭陶坊,以制作一般行货为主(日用品),技艺较为一般。金阿寿生性暴躁,亦无家室,对王寅春凶得很。王寅春为学到制壶本领,默默忍受,起早摸黑,刻苦。三年徒工过去,王寅春仅从金阿寿手中学到很一般的制壶本领,亦只能制作很一般的《寿星壶》、《海蛋壶》,连象样的《洋桶》、《蛋包》都制不出来。
王寅春满师后,赵松亭认为王寅春手艺太差,不是做茶壶的料,于是要王寅春离开陶坊。王金宝闻讯,乃恳求于赵松亭。赵松亭遂答应试用一个月,如一个月时间内能制作出合乎要求的紫砂茶壶,则留用,如不行,便离开。赵松亭拿来赵干泰所制的水平壶做样品,叫王寅春仿制。
王寅春拿到赵干泰的水平壶,又薄又灵巧,深知先生赵松亭给自己出了难题。但王寅春自尊心强,咬着牙接受了,王寅春生相粗笨,手脚亦粗,水平壶又小,手指很难放进去。拍壶身筒时,王寅春试了很多次,才逐步适应用小指档坯,并适应用食指捺底。为了做起水平壶,王寅春光是学搓一只水平嘴,就用了整整一个晚上,没有睡觉,终于学会搓嘴,掌握了搓嘴的诀窍。不到一个月,王寅春所仿制的水平壶得到成功,并在此基础上加紧技艺的纯熟和制壶速度的训练。连赵松亭亦连连夸奖︰「好小子,人粗手巧,留!」王寅春不但被留在赵松亭陶坊继续制壶,赵松亭还亲自给王寅春镌刻一枚制壶用印「阳羡惜阴室王」赠与王寅春,被王寅春当成宝,凡做水平壶均用此章。王寅春学艺亦成佳话,上袁村八十岁以上老人今仍津津乐道。
勤问博学 功力大增
王寅春在赵松亭陶坊里虚心好学,当时赵松亭陶坊云集了紫砂业界很多高手,其中有储铭、程寿珍、邵步云、潘德根、郭其林等。王寅春在赵松亭处勤向前辈名艺人求教,不懂就问,不懂就学,技艺很快过自己的师父金阿寿。在赵松亭、赵干泰督造下,王寅春制作水平壶的技艺迅速得到了提高,为后来的制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业内人士评说︰「王寅春如果没有在赵松亭陶坊好手间勤问博学,是很难有后来的成就的。」
1918年,王寅春租用顾景舟叔公顾听生的房子,成家立业,开始独立生活,仍帮赵松亭制茶壶。1921年,王寅春生养大儿子王长根(石耕)后,为接济生活,开始接受其它客户的订货。其时,王寅春技艺已逐渐纯熟,所制水平茶壶,除用自己的印款「阳羡惜阴室王」「寅春」外,亦使用订户印款如「福记」、「铁画轩」、「陶业工厂」等。但一般在盖款上用「寅春」章,以利区别。赵松亭于二○年代后期烧制「贡局」、「贡壶」期间,王寅春又被聘先生家中,专制「贡局」系列壶。
仿古生涯 艺途坎坷
随着王长根(石耕),王根大、王三大等儿子的出世,王寅春的日子过得艰难。三十年代,东洋生意兴起。1934年,日本客商向「吴德盛陶器公司」订制300只小花盆,「吴德盛」向窑场业界订货,因时间限定二个月,无人敢接。其时,王寅春家境困难,有上顿没下顿,一咬牙,便接下了「吴德盛」订制的300只小花盆的东洋生意。王寅春日夜赶制,并利用熟练的成型技法,想出了用木模挡模的办法,致使花盆不会变形,如期完成交货任务,王寅春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。
由于「吴德盛」订制的300只小花盆制得讲究,王寅春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。王寅春不但买下了三进三出顾听生的房子,而且为「吴德盛」老板所器重,自此开始,王寅春接受「吴德盛」老板的建议,专制紫砂方器茶具。1934年年底,「吴德盛」老板订制二件高档紫砂方器,一件为《四方鼓腹壶》,一件为《六方壶》。王寅春用心制作,所制壶器端庄周正,轮廓分明,得到「吴德盛」的高度评价。事后才知,这是「吴德盛」为上海大古董商龚怀希所订制的作品。
1935年春,经「吴德盛」介绍,王寅春被聘上海,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。王寅春初仿制之作,仍是为「吴德盛」订制的《四方鼓腹壶》、《六方壶》,均是陈鸣远的作品。王寅春反复揣摩这些作品的造型,把握形神关系,所制方器比原先更好。1936年,龚怀希请德国高技工,专门为王寅春制作了紫砂筋纹器的口盖样版等制壶工具。这几副样版大小不一,精密度高,用薄型铅片(或称不锈钢)做成,一般技工是不能制作出来的。王寅春有了配套的样版工具,仿制出古代名艺人的紫砂筋纹器作品,如《菱花》、《玉兰花》、《菊球》、《菊瓣》等壶,署款分别为时大彬、徐友泉、陈子畦等,亦有无款制品。
贵人提携 树立自我风格
在1936年年底,王寅春回宜兴烧茶壶时,在蜀山西街茶馆里结识了金石书法家潘稚亮。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制的茶壶,认为是大家手笔,前程不可估量,遂介绍王寅春认识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。储南强亦认为王寅春的技艺不可多得。但储、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制壶不要署古代其它名艺人的印款,要正直做人,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。潘稚亮除了反复开导,还亲自为王寅春镌刻了方章「王寅春」款一枚。王寅春得到「切玉圣手」潘稚亮的教诲,领受印款,爱如宝,一直沿用逝世为止,一直未换第二个章款。此后,王寅春仿制古董,均在盖内钤自己的印款「寅春」作标记,或在壶内口沿处盖「寅春」款。
1937年年底,由于抗战爆发之故,上海沦陷,王寅春被迫离开龚怀希家,同时带回了龚怀希请德国技工特制的制壶样版工具,为他以后在制壶上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。现这套制壶样版由王寅春移交给小儿子王小龙使用、收藏,今仍完好无损。
四十年代初,王寅春应上海客商张甫林和唐明香之请,制作了销往欧洲的十五头咖啡具,造型有六方、八方、抽角等。接着王寅春又为蜀山蒋洪汝制作出一批销往泰国的茶壶,有洋桶、线圆等品种。四○年代中叶以后,窑业萧条,王寅春生活困难,为解决生计,王寅春曾为蜀山「毛顺兴」、「徐福康」、「曹秀奇」、「顾三大」、「张小槐」等紫砂陶器店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,价廉而质高。也为「基德昌」、「立新」、「陈顺发」、「程敖生」、「许立信」、「邵巨保」等紫砂陶器店制作过仿古高档茶壶。坎坷的艺途,磨练了王寅春的技艺,为他五○、六○年代创作高峰期打下坚实基础。
独到风格 永垂壶史
五十年代中叶,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,成为56届技术辅导员,并成为政府聘请的「七大艺人」之一。在辅导徒工的同时,王寅春的技艺亦进入高峰期,创作进入旺盛期。
1956年,王寅春创《五头梅花周盘茶具》。《梅花周盘》以壶身、壶盖、壶钮为筋纹菱花造型,阴阳交合,布局严谨,工夫老到,创制成功后引起轰动,接着,王寅春成功创制紫砂筋纹器代表作《菊球》和《半菊》。《菊球》继承紫砂传统,以十六瓣菊花形均匀分布,巧妙安排,阳线垂直,阴线随壶身拋物线而起伏,线条流畅胥出,特别是口盖沿的菱花边,圆润而致密,每一处凹凸面均可自由复合,无一处细部处理均严格操作,整体端庄浑厚,恰似一朵绽开的菊花呈现在世人面前。《半菊》以《菊球》上半部变化而成,下部扩张,增加形态的气度和稳重感,线面更简练流畅,制工亦为精巧。《菊球》和《半菊》的创制成功,开创了现代紫砂筋纹器的新局面。
1957年,王寅春乘兴创作出紫砂筋纹器系列《六方菱花》、《合菱》、《菊铫》、《纹井》、《八方盘钟》、《玉笠》、《高瓜形壶》、《六方抽角》、《劲竹》等作品。在这些紫砂筋纹器的制作上,王寅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特点,既有苍劲刚遒,挥洒自如的风韵,亦有庄重古朴、飘逸共美的风格。1963年,王寅春成功创制《亚明方壶》、《高菊》等作品,其中《亚明方壶》由亚明、王寅春共同设计。王寅春充分发挥制作紫砂方器的技艺水平,润肌玉骨,稳重端庄,成为紫砂方器优秀之作。《高菊》亦称《高瓜菱壶》,具有王寅春强烈的个性和特点,为紫砂筋纹器增添了新的品种。
活到老 学到老 做到老
进入七十年代,经历浩劫和动乱,年过七十,年事已高的王寅春辛劳过度而住院治疗。刚病愈出院,壮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。1972年,身体稍有好转的王寅春精心构思,几度创作,于1972年5月创制成功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作品《裙花提梁》。《裙花提梁》雍容大贵,规矩挺秀,光润和洽,口盖准缝严密,以端庄古朴的造型,清秀洒脱的风格,别致独到的处理,精工制作的技艺,成为王寅春创作生涯中为成功的紫砂筋纹器之作之一,也是王寅春创作生涯中后一把创制的成功之作。此后,王寅春由于身体原因,几度住院,几度疗养,几度恢复,于1977年4月11日逝世于宜兴蜀山,享年八十岁。
王寅春活到老,学到老,做到老,以不屈不挠的性格,刻苦踏实的敬业精神,历尽坎坷,在紫砂方器和筋纹器领域勤奋创作,多产高质,特别是在紫砂筋纹器领域,独创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特点,成为紫砂筋纹器流派中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。王寅春的许多筋纹器传世之作,如《梅花周盘》、《菱花》、《菊球》、《半菊》、《裙花提梁》等已经成为紫砂传统之作,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吴大澄事略
文/宜兴 吴光荣
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,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它人,为其做壶,史料中常提起,较为可信。但像《阳羡砂壶考》云︰「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……,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……。」今人仍引用︰「此壶制于甲午(1894)年,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,师败于日本之年,或如张虹谓,「纪之以寄概」。(见《宜兴紫砂珍赏》顾景舟主编,页149,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,1992,香港)可信程度就不那么大了。
关于吴大澄事迹,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,其中包括《清史稿》,但均不完整。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《吴愙斋先生年谱》一书,惜今未能读到。于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,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,均未提到。
于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,聘黄玉麟及其它人为其做壶,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。
吴大澄(1835-1902),江苏吴县人。初名大淳(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),字止敬,又字清卿,号恒轩、白云山樵、白云病叟、颂轩、郑龛、二田居士,晚号愙斋,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、二旧居、十二金符斋、十六金符斋、十圭山房、十将军印斋、十铜鼓斋、八虎符斋、三百古愙斋、千愙斋、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、止敬室(堂)、双领居、双罂轩、玉佛龛、玉管山房、龙节虎符馆(又称龙节虎符之馆,刻有印章)、白云山馆、汉石经室、百二长生馆、百宋陶斋、师籀堂、两壶盦、两秦鼎室、宝六瑞斋、宝秦权斋、梅竹双清馆、瑞芝堂、辟雍明堂镜室、瑶琴仙馆、镜室、簠斋、攀古楼。同治初客泸,入萍花社书画会。少从陈硕甫学篆书,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,益精工。为金石考古家、文字学家。(见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》俞剑华编,页276,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,1981,《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》陈玉堂编着,页349,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3,《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》马文熙、张归璧等编着,页1195,中华书局,1996。)
《清史稿》中有传︰同治元年秋,彗星见西北,诏求直言。大澄方为诸生,入都应京兆试。上书言︰「致治之本,在兴俭举廉,不言理财而财自裕。若专务掊克,罔恤民艰,其国必敝。」后六年成进士,授编修。穆宗大婚典礼隆缛,疏请裁减繁费,直声震朝右。出为陜甘学政,奏以仓颉列祀典,允之。又荐诸生贺瑞麟、杨树椿笃志正学,给瑞麟国子监学正衔,树椿翰林院待诏衔,士风为之一变。时诏修颐和园,大澄复言时事艰难,请停止工作,疏入,留中。
光绪三年,山陜大饥,奉命襄办赈务。躬履灾区查勘,全活甚重。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交章论荐,四年,授河北道,时比岁荐饥,贫民减价鬻田,十不得一。巡抚涂宗赢饬荒岁贱价之田准取赎,然往往为势家所持,以故失业者众。惟大澄能判决如巡抚恉。
六年,诏给三品卿衔,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西北边防。大澄周历要隘,始知珲春黑顶子地久为俄人侵占。因请颁旧界图,将定期与俄官抗议,未得旨。时有韩效忠者,登州人,佣于复州侯氏。负博进,遁往吉林夹皮沟。地产金,在宁古塔、三姓东、万山环绕、广袤七八百里。流冗啸聚其中,亡虑四五万,咸受效忠约束。效忠严而不扰,众服其公允,屡抗大军不出。大澄单骑抵其巢,留宿三日,劝效忠出,效忠犹豫,意难之。大澄曰︰「我不疑若,若乃疑我耶?」对曰︰「非敢疑公。某负罪久,万一主兵者执前事为罪。某死不恨,辜公意奈何?」大澄挺以自任,遂与效忠出,奏给五品顶戴,子七品,孙登举有平寇功,授参将。七年,授太仆寺卿。法越事起,会办北洋军务,驻防乐亭、昌黎。
十年,迁左副都御史。俄,命使朝鲜,定其内乱,盐运使续昌副之。则日本使臣井上馨避不肯见,而挟朝鲜左议政金宏集于议政院,索偿兵费三十万。大澄谓续昌曰︰「是蔑我也!」立率兵议政院,排闼入,责数宏集︰「柄国败坏国事。今定约稍不慎,便滋异日纷,非所以靖国也。宏集唯唯,井上馨亦气慑,减索兵费十一万而去。
十一年,诏赴吉林,会同副都统伊克唐阿与俄使勘侵界,即所侵珲春黑顶子地也。遂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,建铜柱,自篆铭曰︰「疆域有表国有维,此柱可立不可移。」于是侵界复归中国,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。
十二年,擢广东巡抚。葡萄牙侵界澳门香山。总署与立约通商,画澳门归葡辖。大澄持不可,条上驳议,不报。
十四年,郑州河再决,上震怒,褫河督李鹤年职,以大澄代之。
是年冬,河工合龙,大澄力居多。大澄盛负时誉,会海军议起,以醇亲王奕愙为总理。大澄素与王善,治河功成,实授河道总督,加头品顶戴。大澄遂疏请尊崇醇亲王称号礼节。疏入,孝钦显皇后震怒,出醇亲王元年所上预杜妄论疏颁示天下。大澄几得严谴,以母丧归,乃已。
十八年,授湖南巡抚。朝鲜东学党之乱也,日本与中国开衅,朝议皆主战。大澄因自请率湘军赴前敌,优诏允之。
二十一年,出关会诸军规复海城,而日本由间道取牛庄。魏光焘往御,战不利。李光久驰救之,亦败,仅以数骑免。大澄愤湘军尽覆,拔剑欲自裁,王同愈在侧,格阻之。同愈,以编修参大澄军事也。光焘请申军法,大澄叹曰︰「余实不能军,当自请严议。」退入关,奉革职留任之旨。乃还湖南,寻命开缺。
二十四年,复降旨革职,永不叙用。(以上录自《清史稿》卷四百五十吴大澄传,页12551赵尔巽等撰,中华书局1977)
以上述及《清史稿》表?卷二百四中查得︰光绪十二年底,吴大澄擢升为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七月。光绪十八年七月,授吴大澄为湖南巡抚,光绪二十年七月。
据《台湾通史》连横着,商务印书馆,1996,页109,清代职官表,福建台湾巡抚一员,光绪十一年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,暂驻台北。十三年照甘肃、新疆例,改为福建台湾巡抚。
又据《清史稿》表?卷二百四︰光绪十一年九月,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光绪十七年三月,光绪十七年四月光绪二十年九月,邵友濂任台湾巡抚。后由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,台湾为日本侵略者占领为止。
光绪十一年之前,清政府未在台湾设巡抚。
从上述史料中得知,吴大澄并没有担任过台湾巡抚。
吴大澄除做官外,精鉴赏,喜收藏。善画山水花卉,用笔秀逸,饶有雅韵,得力于金石书法。书法精于篆书。平时书札往往示以篆书为之。行书则师曾国藩。还兼善刻印,风格古朴。传世作品有同治八年作《梅花图》现藏故宫博物院。1915年神州国光社出版《吴清卿临黄小松访碑图册》。(见《中国美术辞典》沈柔坚主编,页112,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)
从现存有吴大澄,号愙斋款及有确切纪年款的紫砂壶为光绪十九年的「平盖扁鼓壶」盖印︰「支泉」,壶身铭︰「湘江水,洞庭春,松火新煎瑟瑟尘,癸巳仲冬 东溪仿古」。现藏南京博物院。
「诗画仿鼓壶」盖印︰「支泉」底印︰「愙斋」,壶身铭︰「渊其中,骏其瑟,是茶仙,有琴德。甲午东溪生书刻」。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。
其后,尚有订制黄玉麟制的一些紫砂茗壶,均有「愙斋」号款,但绍山落有纪年款。
光绪二十四年,遭革职,永不叙用的吴大澄,主讲龙门书院。
罢官后,贫甚,哼售书画、古铜器自给。
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卒,年六十八。
附︰吴大澄著述
《说文古籀补》十四卷,又补遗及附录各一卷,光绪七年(1881)精刊本,1913年扫叶山房石印本。
《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》此书收录殷周器97件,秦器3件,汉以后器36件,共计136件。其中自藏71件。光绪十一年(1885)吴县吴氏刊本。
《古玉图考》四卷,记录自周秦汉唐的玉器一百九十一件,圭、璋、瑗、璧、符、玺、佩、玦之属具备。光绪十五年(1889)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二册。
《吉林勘界记》一卷,小方壶斋与地丛钞帙。(清)王锡祺辑。光绪十七年(1891)上海着易堂排印本。
《愙斋藏器目》一卷,灵鹣阁丛书。(清)江标辑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中元和江氏湖南使院刊本。
《权衡度量实验考》一卷,永慕元丛书。(民国)罗振玉辑。民国三年(1914)上虞罗氏影印本。
《愙斋集古录》二十六册,该书著录的古器,大部分属于殷周,计有1048件,秦器19件,汉器76件,晋器1件,分载于26册。书后附《释文剩稿》二卷。因吴大澄病,全书未能完稿,后由其门人王同愈整理成书。民国六年(1917)上海涵芬楼影印出版。
《皇华纪程》一卷
《续百家姓印谱考略》一卷。殷礼在斯堂丛书。(民国)罗振玉辑。民国十七年(1928)东方学会排印本石印。
《论古杂志》一卷,吴中文献小丛书。伪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委员会辑。民国二十八年三十二年(1939-1943)伪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排印本。
《愙斋诗文集》、《十六金符斋印存》二十六册、《周秦两汉名人印考》一卷、《字说》、《古匋文字释》、《毛公鼎释文》、《续百家姓印谱》一卷。
以上七种不知具体出版时间。
吴纯耿
喜制筋纹器的吴纯耿
文/宜兴 鲍謇
顺根吴澹亨衡 皆是吴纯耿
吴纯耿(1916~ ),原名顺根,宜兴蜀山人,曾用艺名吴澹、亨衡,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。吴纯耿生于制壶家庭,由于家贫,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,并一直随父做下手。三○年代中期起,吴纯耿技艺逐渐趋于成熟,并以《覆葵(合菱)壶》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,并一度进入「省宜陶职校」受聘为技工工作,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,为「宜陶职校」订货制壶。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「顺根」。
抗战爆发之后,窑场开始衰落,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。进入四○年代中叶,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,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,开始使用「吴澹」艺名,有时单用,有时与「顺根」合用。所制《合菱》、《葵掇》以线条顺畅,工整严谨,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。
受聘立信 步上高峰
不久,吴纯耿受聘于「宜兴立信陶器行」,并成为「宜兴立信陶器行」的主要技师。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,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。「立信」老板许立生,字开元,宜兴川埠潜洛人,细货老板,专门经营高档茶具,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,规模较大,喜爱茶壶,且喜收藏茶壶。「立信」所订制艺人冯桂林的壶用「卷翁」印款,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「亨衡」印款。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「顺根」二字改为「纯耿」。其后所制茶壶上逐以「吴纯耿」替代「吴顺根」,「亨衡」替代「吴澹」。此段时间,吴纯耿所制的《葵掇》、《合菱》、《梅花周盘壶》、《大掇壶》、《六方菱壶》等比较讲究,形制端正大方,精工细作,气度饱满,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佳时期。
五十年代之后,吴纯耿参加「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」,继续以制壶为业,但制技却较为一般,从高峰期开始衰退。七○年代,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,在家安享晚年,现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内。
范林源
擅制紫砂杯的范林源
文/宜兴 鲍謇
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,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,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、材质不一,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,杯底镌铭「林源」印款。这个林源何许人也?据笔者考证,「林源」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,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。
观摩学艺终自通
范林源(1887~1947年),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。范林源世居西望圩,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(大生)家紧邻,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,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。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,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。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,范父始终不答应,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,没会正式拜师学艺。
范林源成家立业后,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,心底跃跃欲试。后范承甫被聘蜀山「阳羡紫砂陶业公司」作技师,渐渐出名,范林源再也忍不住,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。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,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,就劝他做些小件,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。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,回家学学做做,做做再问问,问问再做做,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,终于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。
专做紫砂杯扬名立万
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关心,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。民国十年(1921年)以后,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,即专制紫砂杯子。先帮「宜兴利用公司」做,然后帮「铁画轩」做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以后,范林源正式受聘于「宜兴吴德盛陶器店」做为技工,替「吴德盛」专制紫砂杯。此间,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,或圆或菱,或塑或饰,型态各异。「吴德盛」要配任何一种杯子,范林源都能做出来,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协调统一,要不是杯底打上「林源」的印款,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,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「吴德盛」做的。三○年代中后期,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,盖杯、套杯、盘杯、圆货、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,产品长销不衰。
四十年代之后,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,在抗战艰难的岁月,他日夜赶制,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。由于长期劳累,加上营养不良,1947年春,范林源一病不起,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。夏,病逝于西望圩家中,享年60岁。
顾德根
艺古斋顾德根
文/宜兴 鲍謇
在一些民国期间制作出品的紫砂茗壶印款中,经常会看到「艺古斋.德根」或「德根自造陶器」等印章款式。这些壶有方有圆,有大有小,有好有坏,亦有光货或花货之分。那么「艺古斋.德根」、「德根自造陶器」的德根究竟何许人也?据笔者考证,这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是宜兴潜洛人氏顾德根。
顾德根(1895-1960),男,世居宜兴川埠潜洛,自幼习艺,艺成后以制壶为业。民国初期,顾德根以制紫砂花货为主,《竹节》、《竹鼓》、《竹段》为常制作品。其所制《树瘿》套壶以树瘿为壶身,斑斑驳驳,流钮把及口沿处以竹节装饰,颇具特点。其壶壶底用款为窑户老板「艺古斋」印,其盖印用款为小章阳文篆书「德根」。这段时期,仿古类作品较多,口沿装饰以竹为饰,以竹为型,是顾德根的制壶特点之一。
进入二十年代,成年的顾德根以制《牛盖洋桶》《六方》等造型为主。《洋桶》以传统造型,《六方》上大下小,边角为钝角,稍深,带圆。二十年代后期以仿「贡壶」朱泥小品造型为主,结合自己紫砂花货塑器的特点,有时在朱泥壶上用蛙、虫为壶钮,较有特点。这一时期的作品,以「贡局」、「贡壶系列」、「乾隆朝」、「雍正年」或以自己的印款「德根自造陶器」镌钤。
三十年代之后,顾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质的配置上,并成为「宜兴吴德盛陶器店」和「上海铁画轩陶器店」的主要供货人。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选配紫砂泥,忙时亦雇用临时工人,用三尺方圆的石磨,把大黄牛蒙上眼睛,围着石磨转。配置出来的泥料专门用运泥的黄泥船,经张泽、东氿送「宜兴吴德盛」或送「上海铁画轩」。泥量小的时候,就托人用轮船捎带去上海。
1937年抗战爆发后,四十年代初,窑场一度败落。紫砂泥人纷纷另择生计。顾德根于1942年年底起转行,作屠宰猪肉行当,俗称「屠墩老板」,直到五十年代。
1955年后,顾德根再操紫砂旧业,为「汤渡」、「蜀山」「陶业生产合作社」做订货坯。1960年遇上天灾人祸,时过花甲之年的顾德根饿死在宜兴川埠潜洛老家,终年65岁。
美壶网(WWW.51POT.COM)创立于农历庚寅年(虎年)(2010年),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,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,去繁就简,作品说话。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,不求大,只求专,精,乐~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,追摹紫砂的魅力,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,做专业的紫砂门户网站。
上一篇:紫砂历史名家简汇(明、清、民国) 下一篇:原矿紫砂泥料:纯天然黄龙山金黄段
作者: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:180cc编号:34539原矿紫泥
点此咨询媒体宣传部:media@51pot.com 商务拓展部:business@51pot.com 投诉建议部: complaint@51pot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-1 美壶热线:13472576348